“器为茶之父”,无器不可与论茶也
- 茶叶
- 2023-01-07
- 5
茶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久负盛名的话:水为茶之母,器为茶之父。可惜这句话的出处已不可考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那就是能说出这句话的人,一定对茶事颇有研究。
可如果仔细探究,你就会发现,古今茶书中关于水对茶的影响记述非常多,而关于器对茶的影响记述却少的可怜。陆羽《茶经》中有“山水上、江水中、井水下”的记述,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中有“水以清清甘洁为美”的记述,许次纾《茶疏》中有“精茗蕴香,借水而发,无水不可与论茶也”的记述,都在推崇水对茶汤品质的影响。
《大观茶论》
那为何茶器却被冷落了呢?这与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流变有很大关系,比如唐代流行煎茶,宋代流行点茶,明清流行泡茶,各个时期的茶器不尽相同。加之茶叶品类的大爆发,所以很难有一类茶器可以包打天下。
一、陆羽之前的茶器
“酪奴”的故事
陆羽之前,茶器是酒器的附庸,有记载的茶器诸如杜育《荈赋》中的“匏”和“瓯”,“匏”是用来打酒的,这里代指盛茶的瓢;“瓯”最早也是酒器,这里代指茶碗。由此可见,陆羽之前茶的地位并不高,连专属的器都没有。喝茶不但不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,反而是社会嘲讽的对象。比如,西晋的王濛因为爱喝茶,同僚都躲着他,称与他喝茶为“水厄”;南北朝的王肃,因为爱喝茶被称为“漏厄”,连茶也得了一个颇具侮辱性的名字,叫“酪奴”。
看来,没有专属茶器的茶,不仅是“酪奴”,也是“酒奴”。
二、茶器独立的标志
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,我们才知道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贡献有多大。他制煎茶二十四器,让茶器从酒器中脱离出来,从此喝茶人有了独立的器皿。
法门寺皇家金银器(放盐)
为了突出茶器的重要性,陆羽把四之器一篇单独作为三卷《茶经》的中卷,而《茶经》的上卷为一之源、二之具、三之造,下卷为五之煮、六之饮、七之事、八之出、九之略、十之图。可以说,从《茶经》的布局就可以看得出陆羽对茶器是多么的看重。
据《封氏闻见记》记载,陆羽的煎茶二十四器刚一推出,就达到“远远倾慕,好事者家藏一副”的火爆程度,可以说但凡有财力的家庭,都以能置办一套陆羽的煎茶二十四器为荣。从陆羽之后到现在,还没听说谁做的茶器能有这么牛。
所以说,煎茶二十四器的诞生,是茶器摆脱酒器,单独存在并彰显自身价值的标志,也是茶从普通饮品荣升为精神饮品的基础之一。脱离了茶器支撑的茶是不完整的,也是缺少味道和灵魂的。
三、茶器对茶的影响
茶器从一开始诞生,就注定是为茶服务的。所以,判断茶器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,那就是能不能彰显茶,不能彰显茶的茶器不是好茶器,哪怕再漂亮、再名贵,充其量也只能算工艺品罢了。
那么,茶器是如何彰显茶的呢?这就要从人们对茶的要求来看了,茶器对茶的影响基本可以用色、香、味三点来概括,能彰显茶汤颜色、香气和滋味的茶器,就是适合这款茶的好茶器。
法门寺唐代秘色瓷
比如,《茶经》四之器中论述茶碗对茶汤颜色的彰显,就尤为推崇越窑。因为陆羽认为,越瓷的青色更易衬托出茶汤的绿色。而白色的邢瓷,黄色的寿州瓷以及褐色的洪州瓷都不宜彰显茶汤的颜色。
茶器除了影响茶汤的颜色以外,器型还会影响茶汤的香气,比如敛口且深的茶器比撇口且浅的茶器就更聚香,使茶汤的香气更加彰显,所以在茶艺中才会有闻香杯和品茗杯之分。
最后,就是茶器材质和器型对茶汤滋味的影响,就材质而言,比如用紫砂壶冲泡高发酵度茶,汤感及顺滑度要比其他茶器更胜一筹。至于器型对茶汤滋味的影响也是我近来才有的发现。
在用大唐煎茶定制茶碗品茶时,我第一次感受到茶碗唇口设计的重要性,为何陆羽要求“口唇不卷”,茶碗唇口与嘴唇的契合要刚刚好,可以说多一分太厚,少一分太薄,那种喝茶的感受,就像你遇到一张特别舒适的床,慵懒的不想离开。或许,只有当你体验过之后,才明白什么叫茶器的唇口感。
四、茶对茶器的影响
既然茶器能影响茶,那么茶自然也会影响茶器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茶器是为茶而生。所以精品茶器的诞生,首先要搞清楚这款茶器为什么茶而作。因为现在的茶太多了,没有哪一款茶器可以彰显所有的茶。
茶器制作
可惜这一点很多制作茶器的工匠却并不在意,可以说,做不到这一点的所谓大师,也只能是工艺品大师,而不是茶器大师。因为真正的茶器大师,一定是因茶制器,为茶制器,就像陆羽一样,煎茶二十四器,就是为煎茶而生,所以才能“远远倾慕,好事者家藏一副”。
对茶进一步的探索,是未来茶器制作的细分和趋势,谁把握这个趋势,谁才能引领未来。
五、茶器与茶具的流变
陆羽对茶的研究,后世无人可以望其项背。《茶经》的二之具、四之器两篇,分别写茶具和茶器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茶具和茶器不是一回事。可时至今日,在大多数人心中,觉得它两就是一回事。
看完本文,你不信可以问问身边懂茶的人,茶具和茶器有什么区别?十有八九都是想当然的回答,因为他们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。
那么,茶具和茶器究竟有什么区别呢?
精美茶器
茶具是生产制作茶叶的工具,茶器是泡茶品茶用的器皿,二者的功用完全不同。不仅今天的人们分不清茶具和茶器,其实到了宋代已经分不清了,从宋代开始,文人士大夫基本只喝茶不事茶,更不要说制茶了。
因为他们从内心是鄙夷劳动的,所以他们对茶的认识远不如陆羽那样深刻,自然在著述的高度和深度上也不可能超越《茶经》。
陆羽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七千言的《茶经》,更是那务实而悠远的事茶精神和思想。行笔至此,让我想起皇甫曾笔下“采摘知深处,烟霞羡独行”,皎然笔下“所思不可见,归鸿自翩翩。
何山赏春茗,何处弄春泉”的陆羽。
这就是陆羽,用一己之力,让茶器横空出世,让茶绽放光辉。
发表回答